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嫦娥”首次回家 5名甘肃籍航天人用青春追逐航天梦

来源网址:http://www.qzcynt.com/

  11月1日凌晨,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的返回器,在预定着陆区域成功降落——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怀抱“玉兔”漫步月球时,本报整版报道了4位默默耕耘的甘肃航天人。这一次,又有5位甘肃籍的航天人,一起参与了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奔赴月球的任务。

  这5位甘肃籍的航天人,远离故乡和家人,扎根在千余公里外的深山,付出艰辛。“嫦娥”成功飞天的背后,也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专访了他们及其家人,感受他们参与航天事业、追寻航天梦的动人故事。

  王秋宏:

  我给“嫦娥”添动力

  10月24日凌晨,夜幕下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灯火璀璨,恍如白昼。此时,王秋宏绷紧了神经,眼也不眨地盯着各种数据,密切注视着补加燃料的过程。

  火箭点火成功升空后,略显疲惫的王秋宏振奋地说:“能亲手为‘嫦娥’的‘花轿’注入动力,是我的幸运。”

  低温推进剂在发射场一直扮演着让人敬而远之的角色。箭体动力室低温组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伏魔英雄”团体,王秋宏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秋宏出生在我省临潭县的一个普通农家。“第一天上岗,看到塔架上密密麻麻的管路阀门和画着‘骷髅头’‘危险易爆’的警示标志,心里害怕极了。”王秋宏说,当时有点后悔自己怎么到了这么危险的一个岗位。

  “后来是火箭的轰鸣震醒了我。”第一次看到火箭点火升空,王秋宏就真切地感受到了火箭的力量,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岗位的重要和神圣。他便下定决心:“要么不干,要么干出名堂!”

  在同事们的眼中,王秋宏身上有着陇原人的倔强性格,从来不给自己找任何退让的借口。

  工作中,他一边虚心向技术员和老操作手请教,一边刻苦钻研有关低温动力系统的技术资料。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低温推进剂加注系统的流程原理、设备性能和技术指标。一年后,他对自己手中的测控技术要求,已经了然于心。

  12年的苦练硬功,王秋宏换来了精湛的岗位技艺,圆满完成了46次航天发射任务,也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和褒奖。

  近年来,他多次被中心评为“优秀操作手”,有近10篇论文获得站以上奖励。2014年,他还作为加注分队主操作手,负责再入返回试验任务中的低温推进剂加注的组织工作。

  连线王秋宏妻子——

  “希望能在儿子两岁生日时,全家团聚。”

  4年前,王秋宏和妻子陆引兄在老家结婚后,妻子一直在农村带小孩,同时,还帮公公、婆婆干农活,夫妻俩更多的日子是在电话中度过的。

  “他的工作很忙,回家的机会也很少。”陆引兄说,去年她带着小孩到丈夫的单位待了3个月,可他经常加班,一家3口在一起团聚的日子加起来不到10天时间。

  王秋宏今年31岁,他年过六旬的父母身体状况不好,母亲经常腰疼,父亲因几年前开拖拉机时摔伤了左腿,留下的后遗症不时发作,近几天还在住院治疗。

  “嫦娥”成功返回,陆引兄打心眼里为远方的爱人感到骄傲。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儿子两岁的生日,她希望在儿子生日时,一家人能够团聚。

  魏虎明:

  无怨无悔为“嫦娥”

  看着再入返回试验器绚丽升空,魏虎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一瞬间,兴奋、激动、内疚一股脑地涌上了他的心头。

  魏虎明是土生土长的甘谷农村娃。2006年大专毕业后,他就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如今,已在发射场度过了8年的时光,曾参与执行了39次航天发射。

  在这次再入返回试验任务中,魏虎明具体负责保障整个卫星发射场区的所有电话线路和声讯信号畅通。

  8月初,再入返回试验任务在发射场区渐渐铺开。魏虎明和岗位上的同事一起,在安装调试完毕后的测试检查中发现,有两条线路出现异常。凭借多年的岗位操作经验,魏虎明坚信线路没有问题,很可能是终端设备出现故障。很快,工作人员对终端设备进行检测,证明了魏虎明的判断完全正确。

  当其他单位的技术员询问为何那么肯定自己的推断时,魏虎明说,为了确保每一次任务的成功,他和同事们苦练岗位技能,仅仅为了练好卡线这个简单的动作,光卡刀就用了近10种,废弃的电缆就用了近千米。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下所展现出的岗位自信,令外单位的同行再一次向魏虎明和他的同事竖起了大拇指。

  魏虎明坦言,他和同事们之所以这样尽心地做好通信保障工作,就是为了航天人的荣誉和使命。

  10月22日,试验器发射的前两天,魏虎明从发射场刚回到宿舍,就接到姐姐哭着打来的电话,说父亲在山上放羊时,不小心摔下了山坡,已被紧急送往医院。魏虎明万分焦急,正当他陷入两头为难的境地时,渐渐苏醒的父亲却把姐姐训了一顿,并在电话里嘱咐他,一定要安心执行任务。

  “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能够执行‘嫦娥探月’任务,是一生中最大的荣耀。对此,做出再大的牺牲我都无怨无悔!”魏虎明说,等他完成任务后,就回家看望父亲。

  连线魏虎明母亲——

  “你爸爸的病情恢复了。”

  魏虎明的母亲贾桂兰在电话里对记者说,魏虎明的父亲已经在甘谷县医院住院治疗了13天。现在恢复得挺好,在家人的搀扶下,能自己下床走动了。

  魏虎明老家在农村,父母靠种地为生。在母亲贾桂兰的记忆中,虎明从小就喜欢摆弄录音机、拖拉机、机械类的东西,学习成绩也挺好。

  魏虎明今年28岁。身在农村的父母,年龄越大就越思念这个儿子。参加工作后,一家人多数只能通过电话,传递思念之情和亲情关怀。

  “希望他安心工作。有我在,家里的事情就不要操心了。”贾桂兰说。

  杨胜有:

  做好火箭“验血员”

  10月20日上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特殊燃料室的实验室里,充斥着刺鼻的味道,一个戴着特殊面具的人正拿着一瓶棕红色的液体,往通风橱里的漏斗里倒。

  他就是杨胜有,出生在我省宕昌县的一个小山村。

  2006年,为了儿时的航天梦,杨胜有从成都教育学院大专毕业后,放弃了回家乡工作的机会,来到了航天城,从事火箭和卫星燃料的化验工作。这一呆,就是8年。

  人们在电视直播画面里看到的火箭升空时尾部会喷出美丽火焰,其实这些燃料都是有剧毒的,长期接触,对人体的内脏和神经系统都会造成损伤。

  8年间,杨胜有一直与这些有毒的燃料打交道。“天天接触这些有毒的物质,难道你就不怕吗?”面对提问,杨胜有说:“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尽一份力,是自己毕生的荣幸,只要火箭能上天,自己牺牲再大也值得。”

  提及正在进行的再入返回试验任务,他说,这已经是自己第四次为“嫦娥”验血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的时候,都在燃烧剂环节,这次又化验了氧化剂。终于把“嫦娥”所有“血液样本”都化验了一遍。

  谈到工作的时候,他总是劲头十足,可一说到家里,他就变得沉默不语。

  今年9月,飞行试验器和长征火箭先后运抵发射场,再入返回试验任务全面铺开。杨胜有却接到了母亲“胸腔积水,呼吸困难”的病危噩耗。他匆忙请假赶回家中,将母亲接到华西医院诊治,医生却告诉他,这种病很罕见,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只能靠插管排除积液,走一步看一步。

  “娘拒绝了继续治疗,还赶着我回单位执行任务。她说,火箭发射是国家的大事,自己年纪大了,能活多久不要紧……”说到这里,这位七尺男儿不禁热泪纵横。

  连线杨胜有父亲——

  “家里有我照顾,你就安心工作。”

  11月1日,杨胜有的父亲杨苟才下地干活回来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电视——他听说“嫦娥”要返回了,希望病床上的妻子能在电视上,看到儿子的身影。

  杨苟才说,胜有很孝顺,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回家,他经常购买衣服、滋补品或寄钱回家。胜有的妈妈患上了一种少见的怪病,这几年辗转武都、兰州、成都等各大医院看病,花了30余万元也不见好转。如今,家里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胜有为了给妈妈看病,他每个月的工资基本都汇过来给妈妈看病。

  “我精心照顾好胜有的妈妈,就是为了让胜有安心工作。”采访结束时,杨苟才告诉记者,他希望胜有爱岗敬业,多为祖国和家乡人民争光。

  叶丰源:

  倾心守护星箭安全

  这次航天试验器发射前夕,叶丰源忙碌的身影,时时出现在发射场的每个角落。

  叶丰源出生在我省靖远县,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警勤分队队长,他也被同事们形象地誉为发射场的“安全卫士”。

  发射场区警勤工作繁重,特别是每次卫星发射前夕,每天要严查进出发射场的车辆和人员,还要随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不同种类的证件样式、不同的车牌号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我们都要熟练掌握。”叶丰源说:安保人员的眼睛是“摄像机”,大脑就是“存储器”。

  为了确保飞行试验器在技术阵地的测试工作万无一失,在试验器进场前,一连10多天,叶丰源带领安保人员,将发射场周边的山间小路“翻”了个遍。

  试验器运抵发射场后,为了确保“嫦娥”的安全,叶丰源干脆把自己的铺盖卷搬进了卫星厂房附近的点号保障间,时时刻刻守在“嫦娥”的身边。

  执勤任务期间,每天早上起床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场区转个遍,检查安保的到岗情况;每天睡觉前,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必定是把场区重点安保岗位查一遍。

  在他的手机里设定了很多闹钟,平均每两个小时就会响一次,就连凌晨睡觉休息的6个小时里,他也给自己安排了两次查岗的任务。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射场是我国宣传航空、航天的重要窗口,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周末和节假日,参观人员尤其多。因此,这几年,叶丰源几乎没有节假日,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连线叶丰源母亲——

  “儿子成了家,我也就安心了。”

  叶丰源的老家在靖远县城。记者电话连线叶丰源母亲苏彦玉时,她正在忙着做账。年过五旬的苏彦玉退休后,被当地一家建筑公司返聘做会计。

  提及儿子,苏彦玉言语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儿时的丰源喜欢看书、善于观察。她在新华书店上班时,儿子会经常来,抱着书本坐在角落静静地阅读,这得益于他当老师的父亲的教诲。不幸的是,在丰源上高二时,父亲因病离世。这,更加坚定了丰源刻苦学习的意志。

  “10月25日,试验器发射成功的第二天,丰源在‘嫦娥’的见证下、同事的祝福中,走进了婚姻殿堂。”苏彦玉说,她曾经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丰源能早日娶个媳妇成个家。如今,已如愿以偿了。